2025年5月28日,新鮮提案黎里真實影像大會在江蘇黎里開幕,迎來十周年,大會以“生命力·拾光”為主題,這場紀實影像的年度盛會不僅是對過去十年探索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產業生態的前瞻。大會創立于2016年,以“紀錄世界·理解自己”為宗旨,旨在打造真實影像領域新的內容創投方式和跨界峰會。十年來,大會立足中國,面向國際,整合國際頂尖行業資源,扎根于真實影像,在科技、媒體等領域進行深度跨界合作。
2022年,大會被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點支持的紀錄片活動,推動大會從初創期的提案平臺,逐步升級為涵蓋創作扶持、產業對接、國際傳播的綜合性生態平臺。十年來,大會累計征集提案超1300部,助推68部作品入圍國際節展,54部成片播出,成為中國紀實影像“走出去”的重要橋梁,印證了紀實影像在內容創作上的持續活力。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大會在產業生態構建上的三大突破——數據賦能、資源聚合與空間活化,為中國紀錄片的高質量發展打造了新范式。
一、數據賦能:CVB黎里指數的科學評估革命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黎里指數的正式啟動,標志著紀錄片產業評估體系邁入精準化時代。這一指數以海量收視數據為基礎,構建了涵蓋傳播力、融合力、滿意度的多維評價模型,從大屏收視到新媒體互動,從播放量到評獎數量,形成“1+N+X”的立體化評估體系。這不僅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客觀的反饋機制,更助力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從“量”到“質”的躍遷。
在電視大屏端,紀錄片播出時長占比連續三年穩定在12%,成為衛視內容供給的重要力量。而黎里指數的引入,將進一步揭示優質內容的傳播規律,為紀錄片IP的跨平臺運營、品牌賦能與文旅融合提供數據支撐。例如,一部在傳統電視端收視率平平的紀錄片,可能在新媒體端引發長尾效應,甚至帶動拍攝地的旅游增長。數據的精準洞察,將幫助行業更高效地捕捉這類價值轉化機會。
二、資源聚合:共創伙伴生態的協同力量
開幕式上,黎里紀錄片產業基地“共創伙伴”簽約儀式匯聚了13家省級電視臺和國際傳播機構、14家紀錄片制作機構、8家網絡平臺及高校研究機構,這些伙伴占據了中國紀錄片行業85%以上的資源力量。這種“制播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鏈的條塊分割,為項目孵化、國際傳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系統性支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傳播機構的加入,為國產紀錄片“走出去”鋪設了快車道。過去十年,黎里大會助推的68部提案入圍阿姆斯特丹、圣丹斯等國際節展,54部成片登陸全球平臺,證明了“中國故事、世界表達”的無限潛力。而此次簽約的共創伙伴網絡,將進一步放大這一優勢,推動更多作品實現從提案到成片、從本土到國際的跨越。
三、空間活化:創作與美學的在地實踐
黎里古鎮的5大創作空間——嗶哩嗶哩紀錄片小院、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燦咖啡、紀錄片大師工作室、草堂影語所,將紀實影像的創作與江南美學深度融合。這些空間不僅是制作基地,更是公眾參與紀實文化的窗口。“草堂影語所”主理人發起的“中國美學與紀錄片歷史敘事”對話,探討了如何用影像重構傳統文化語境;嗶哩嗶哩小院組織紀錄片《守護解放西》主創分享會;燦咖啡舉辦了“當歷史遇上現代影像”的燦景核心團隊對話;清影工作室帶來了《風起前的蒲公英》特別放映交流、優秀學生作品李廳特別輪映活動;紀錄片大師工作室則完成了“山之引首——傳統美學基因的像素實驗”和“協同長三角紀錄片產業創新對話”……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雙一流學科實踐基地的揭牌,則為產學研結合提供了實體平臺。
這種“空間賦能”模式,讓紀錄片從單向傳播轉向多維互動。古鎮的歷史肌理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而紀實影像又反哺地方文化傳播,形成“內容生產-文旅衍生-人才培育”的閉環。黎里正以“新江南美學”實踐,證明紀錄片不僅是文化載體,更是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十年來,新鮮提案黎里真實影像大會從提案平臺成長為產業生態的構建者。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黎里指數的科學評估、共創伙伴的資源整合、創作空間的美學實踐,共同推動紀錄片從單一的內容競爭轉向生態協同。在“紀實+”的無限可能中,黎里不僅拾取了時光的印記,更激活了產業的生命力。未來,這里或將成為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一個兼具國際視野、數據智慧與在地美學的紀實產業樞紐。